至于原因,笔者所在的团队使用2014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因果推断的研究,发现入选“双一流”本身就能有效促进高校发展★★,即入选★“双一流”是原因,高校后续发展是结果★。此外,还有实证研究发现,一所高校的发展能够引发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联动效应。根据上述逻辑★★★,在★“双一流”高校资源稀少的省份增加一所★★“双一流”高校,不但可以显著促进其自身发展★★,而且还能带动周边高校、产业与行业的发展。
除人口因素外★★,笔者还建议“双一流”高校应更多地在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进行布局。怀进鹏部长强调“双一流★★★”的扩容应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而自然资源天然与★★“国家重大战略”密切相关★★。能源★、矿产、农林、水利丰富的省份,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方面应获得更多的倾斜与支持,从而使这些省份在与自身自然资源相关的学科建设上★,成为全国一流、世界一流乃至世界顶尖,这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应有的气象,也有助于这些省份自身特定产业的建设★★,以及特定专业与学科的人才培养。
最后,笔者建议★“双一流”高校应该着重向边疆省份布局。★★★“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此处的“国际”不应仅包含欧美发达国家,还应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边疆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边疆省份布局“双一流★”高校扩容,聚焦这些省份的优势学科进行建设★★★,将推动边疆省份的高等教育“找准国际交流合作的方位和职责”★★★,吸引周边国家优质生源来华留学,在周边国家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这将有助于健全我国“教育国际战略合作体系★★★”以及“促进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一旦这些省份内的高校在特定学科上建成了世界一流,则将形成很好的示范效应与联动效应★★。其原因在于,既然该高校在某个学科上成绩卓越,那么如果提供更多的资源与平台★,就完全可以打造更多优势学科,这也是我国很多“双一流”大学走过的道路。
日前,“双一流★”扩容的话题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先是去年11月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联组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报告中指出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就在2025年春节前夕★,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再次提到要“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
总之★,笔者认为新一轮★★★“双一流★★★”扩容应向人口大省★★、自然资源丰富大省以及边疆省份倾斜,再根据严格、严谨的评估原则,专门在这些省份聚焦优势学科★★,确定新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而且还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与联动效应,以及“促进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从而进一步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在人口大省中,尤其需要挑选那些原“985工程★”高校、原★★★“211工程”高校★,以及现有“双一流”高校招生比例较低的省份,即被网民调侃为“高考地狱级别”的省份,并对其进行优先级别的布局★。此举不仅实现了★★★“双一流★★”的遴选要求“示范效应”明显,还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
事实上★★,在去年怀近鹏部长提出“双一流”扩容的话题时,已经有很多学者讨论了扩容需要注意的各种因素★★★,但其中很少有学者提及人口因素。而在笔者看来,接下来在★★★“双一流★”高校扩容时★,首先要考虑的就应是人口因素★★★,并在那些人口大省中优先考虑选择能够“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高校。这样的扩容布局一方面符合★★★“双一流★★★”建设的导向,即发挥“双一流”建设对区域、行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的“坚持服务人民”的基本原则。
相关标签: 全国农业大学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