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要处理好国内保障与国际市场的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与产品竞争能力★,是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对国内而言★★★,乡村富民产业担负着保障粮食安全★、开辟多元食物来源、弘扬乡土文化的重任。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乡村富民产业,提升产品数量、品质和附加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现代化发展★★★。对国际而言,乡村富民产业要适应全球化浪潮以及国内农产品市场结构变革与竞争加剧的形势,逐步畅通农产品特色出口通道,使园艺产业、畜禽养殖业等产业中具备竞争优势与潜力的产品高质量“走出去”,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产品选择。同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全球要素资源,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优质品牌的独特性,以差异化竞争策略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
在全球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深刻变化、国内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必须将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作为长期重大战略来抓,深刻认识其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开拓创新、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原则,立足资源条件构建多元化发展模式,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社会力量支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发展主体的动力与活力,破除资源要素短缺、流动不畅等体制机制障碍,做好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
乡村富民产业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产业概念和形态。中国农业资源多元、产业多样★★★、文化多彩★★,为满足城乡居民不断丰富的农产品需求提供了物质基础,形成了农耕文明传承的深厚积淀,也为在农业内部保障农民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这是理解和把握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提出的“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一把钥匙★★★。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事关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既涉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业安全,又涉及农业产业效益和从业者增收保障;既需要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又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完善利益分配关系、调整革新生产关系;既要求立足国内把握产业安全主动权,又要求放眼全球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抓好新阶段的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要深入学习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等统筹兼顾理念思想★★,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处理好有关关系和重大问题★,厚植发展根基,实现突破创新。
三是要处理好充分就业和提质增收的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不断通过应用前沿的机械技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提升生产效率。这本质上是一个减少劳动力的过程。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要求下,必须带动留在农村内部的广大劳动力就业增收,这有赖于乡村富民产业增加就业容量。乡村富民产业不仅聚焦于农产品生产端,更串联加工★★、营销★★、流通★★、品牌塑造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提供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形成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在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新增长点的同时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此外,要将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置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下思考,关注乡村富民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使农民就业增收与产业提质增效的双重目标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协调并进★★。
二是要处理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重要途径与抓手★,必须发挥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作用。市场是驱动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应当充分尊重产业成长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乡村富民产业依赖独特的资源禀赋,生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间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产业的融合、产业链的延伸、供应链的保障、价值链的提升和利益链的完善★★★,都应该由市场主体主导。与此同时★★★,政府既在宏观维度担当推进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均衡发展以实现共获、共享、共赢★★、共富的重任,又在微观角度具有引导产业发展的行为取向。要将优化政府的规划引导、产业布局★、政策支撑、统筹协调和公共服务职能与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效结合起来★,为乡村富民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要处理好粮食生产和富民产业的关系。粮食是保生存、保安全、保根基的产业。面对人多地少的基础条件以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亿千克新台阶,下一步要千方百计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巩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在解决好全国人民吃饭问题与农民基本收入保障问题的前提下,一手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挖掘粮食产业本身的富民功能;一手抓好乡村富民产业来实现经济发展,保效益、保就业、保增收。立足大资源观、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等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提升农业产业综合效益,促进粮食生产与乡村富民产业的有机结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增产增收有机统一,形成粮食生产和乡村富民产业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现阶段提出“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和重要的实践价值。经过长时期的传统农业转型与工业化积累★★,中国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农业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阶段的农业产业,以大资源观为先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以及现代技术工具等新兴要素★★★;以大食物观为牵引,开辟面向满足城乡多样化食物需求的多元生产渠道;以大农业观为指向★★★,通过创造和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分享产业效益★★,增加广大乡村地区农民在农业内部的就业机会,拓展收入来源。从需求侧来看,城乡居民对农业的需求全面升级,从对传统的肉蛋奶蔬果等食品的需求拓展为对草地★、沙地、海洋、微生物等全方位★、多途径开发所形成的★★★“大食物★★”的需求,从单一的物质产品需求衍生观光旅游、文史教育等非物质产品需求,为发展以乡村聚落为载体、以产业融合为特征★★、以农民共富为目标的乡村富民产业奠定了日益坚实的市场基础★★。与此同时,从供给侧来看★★★,中国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产品业态单一、品质不良、品牌不响、效益不高等问题★★。总体上看★,“富民”效果相对有限,乡村富民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是要处理好企业引领与农户主体的关系。企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农业龙头企业能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是创造和应用新的生产理念★★、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的开拓者与主力军,在经营管理、科技研发、人力开发★★、资源配置和危机处置等方面具备突出优势★,在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龙头企业是中国实现由“大国小农”向★★★“大国大农”格局转变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2023年,中国生猪出栏量约7.27亿头,其中★★★,牧原集团出栏6382万头,温氏集团出栏2626万头,新希望集团出栏1768万头★★★,集团企业成为稳产保供的重要力量★★。企业的先天优势决定了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核心任务是输出从0到1的新突破,而此后则需要依托数以亿计的普通农户实现从1到100的大发展。“新突破”与★★“大发展”之间离不开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的串联作用。一方面,要通过“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方式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要素★、服务★★★、劳务等不同联结方式的创新组合,形成“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另一方面,要提升从业者综合素质,重点培育工匠型、创新型、复合型、管理型人才,奠定农户与企业联结的人力资源基础,使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共享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红利★★★。
相关标签: 大农业观的理解